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 | 钱逊解读《论语》

传承文明 · 服务学术



6月13日晚八点《典籍里的中国》《论语》篇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适值端午节假期,这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大餐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再次感动了无数人。

《论语》是永恒的儒家经典,节目精彩演绎了孔子为学、为人、为政的思想。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论语》经典解读版本是由钱逊教授解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论语》。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的

两大特点

01

权威部门组织编纂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项目由中宣部指导、文化和旅游部委托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该项目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重大出版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荣获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2019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2018年)。

02

众多超重量级专家鼎力支持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由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先生担任主编,并延请德高望重的大家耆宿担当顾问,聘请对各部经典有深入研究的著名学者承担解读和注释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负责审定,先后超过500位传统文化领域资深专家参与。这些保证了该项目系列图书的高规格、高水准、高质量。

(详情点击上图)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论语》,入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优秀整理版本名单。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论语》解读专家:钱逊教授

钱逊(1933-2019),江苏无锡人,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钱逊教授导读要义


01

《论语》是本什么书?

《论语》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语和行事的一本书,也记有少量孔子弟子如有子、曾子等的言论。《论语》的“语”是指“谈说”,即与他人讨论应答中所说的话,“论”是指论纂、编纂;“论语”就是把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记录下来、编纂起来的意思。它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是了解孔子思想的最基本的一本书,同时也是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的一本书。

《论语》的作者和成书的准确时间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它不是一时一人所作,而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至于三传弟子,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编成的。成书时间有认为在战国初期,也有认为是在战国末期,约在孔子死后数十年至二百年间。关于《论语》最早的确切记载,见于《汉书·艺文志》。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一书西汉时有三种本子:《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出于孔壁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张禹以《鲁论语》为基础,吸取《齐论语》《古论语》部分内容合编为一本,称为《张侯论》,为当时多数学者所接受,流行于世。至东汉末年,经学家郑玄又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为之作注。郑注本在唐以后不传,只留有敦煌遗书残卷。郑玄的注本成为后代流传本的基础。以后《论语》的注本很多,据学者辑录,有三千种之多。其中较重要的有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宋朱熹的《论语集注》和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分别代表了不同年代、不同思潮学派研究《论语》的成就。当代学者的注本主要有钱穆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近几年来,又有不少新的《论语》注本出现。

《论语》约在三国时期开始被列为经书。宋代理学家把《论语》与《孟子》加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放在一起,并称四书,作为入门的必读书,取代五经成为儒学传承的主要经典。以后四书更被定为科举考试的必读材料,《论语》也就成为人人必读的一本书。


02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儒学是两千多年中华文化的主干,孔子也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的先祖是殷商王室的成员。殷亡以后,西周把殷的后裔分封到宋,孔子族人成了宋国的贵族。孔子曾祖父孔防叔的时候,宋国动乱,孔氏族人避乱迁到鲁国。从此失去了贵族身份,成为平民,属于士族。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泗水)一位职位不高的武官,是有名的勇士。据记载,一次,他随军去攻打偪阳。偪阳的城门有内外两道,一道普通城门,一道闸门。攻城的士兵进了城,偪阳人突然放下闸门,把攻城的队伍截成两段,进去的出不来,在外边的进不去。此时叔梁纥上前,用双手拉住闸门,不让闸门落地,被关在里面的士兵才得以退了出来。

叔梁纥娶妻施氏,生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一个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是残疾。后来叔梁纥把施氏休了,娶了颜徵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颜氏生下了孔子。孔子的生日,换算成公历是9月28日。因为他父母曾到尼丘山脚下祷告,祈求生子,所以就给孔子取名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

《史记》说叔梁纥与颜氏“野合”而生孔子。对于“野合”有各种解释。钱穆著《孔子传》说:

此因古人谓圣人皆感天而生,犹商代先祖契,周代先祖后稷,皆有感天而生之神话。又如汉高祖母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遂产高祖。所云野合,亦犹如此。欲神其事,乃诬其父母以非礼,不足信。至谓叔梁老而徵在少,非婚配常礼,故曰野合,则是曲解。

孔子出生后不久,叔梁纥就去世。母亲颜氏去世得也早。母亲去世后,按礼法要与父亲合葬。但父亲去世时孔子年幼,不知道父亲墓地所在,孔子只好先将母亲临时安葬。但这次丧葬的事办得很周到,见到的人都认为是正式的。后来有人把叔梁纥的葬处告诉了孔子,孔子才把父母亲合葬了。

孔子生在鲁国的陬邑,此时他们已是平民,家境贫寒。年轻时,孔子做过管仓库的“委吏”,也做过管放牧的“乘田”,都做得很好。仓库管得井井有条,牛羊养得膘肥体壮,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贫贱的家境,使孔子学会了许多本领。

《论语》上说:“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为政》)15岁的时候立志于学。当时一般士族子弟所学,主要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学习的详情,则已不可知。

孔子19岁结婚,妻子亓官氏。一年后生子。鲁昭公送了一条鲤鱼表示祝贺。所以就给儿子取名叫鲤,字伯鱼。

三十而立。孔子30岁的时候学有所成,开始招收弟子,开办私学。这是孔子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孔子办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学之一。在这之前,学校都是官府办的公学,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入学。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处于动乱变革之中。西周以来,以礼乐为标志的社会制度遭到破坏。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已经不能控制局面,号令诸侯。诸侯国纷纷扩大地盘,增强兵力,争城掠地,大小战争不断。诸侯国内部也是争斗不断,子杀父,弟杀兄,篡位夺权的事层出不穷。诸侯、大夫有的兴起,有的衰败,一部分原来掌管教育、文化的人,流落到了民间,同时也就把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带到了民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民间私学应运而生,开辟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孔子办私学,标志着民间教育的兴起,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到齐国。齐景公曾想重用孔子,但因为当时齐国大臣反对孔子的主张,最终使齐景公改变了想法,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于是孔子就离开齐国,回到了鲁国。

孔子51岁的时候在鲁国出仕,开始是做中都的地方长官中都宰。他因为政绩好,一年之内连升三级,从中都宰升为管工程的司空,再升到掌管司法的大司寇,并代理国相。

孔子在鲁国为政期间,有两件大事。其一,夹谷之会。孔子当大司寇的第二年,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夹谷在齐国,今山东莱芜境内)举行会谈,由孔子辅助。会谈过程中齐景公用了一些阴谋手段,想让鲁国向齐国屈服。孔子挫败了齐国的阴谋,为鲁国赢得胜利。其二,“堕三都”。当时的鲁国,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大夫专权,他们建立自己的城邑,拥有自己的武装,削弱和威胁了国君的地位、权力。孔子建议定公毁掉三家所建的城,削弱他们的势力。夹谷之会后两年,开始进行“堕三都”。结果季孙、叔孙两家的城邑先后拆毁成功,而孟孙家则没有拆城。“堕三都”的事受到挫折。夹谷之会后,孔子地位提高,兼任代理相的职位,处理国事。齐国一些大臣对夹谷之会耿耿于怀,又担心鲁国在孔子治理下强大起来,于是设法离间孔子和定公、季孙的关系,又给他们送去美女、骏马,还表演舞乐。定公、季孙受到影响,无心理政。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开始了14年周游列国的生活。

周游列国期间,孔子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陈国、蔡国等地,大体上是在现在的山东、河南、山西一带。孔子带着弟子一起边游历,边教学,向各个国家的君主宣传自己的主张,但是没有得到当政者的信任。孔子还多次遇到困境和危险。过匡时,被匡人拘禁;到蒲,被蒲人扣住,经过激烈战斗才得以逃生;到宋国,他带着弟子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司马想杀他,派人去把大树拔了;到陈国,被围在荒野,以致绝了粮。

孔子68岁的时候,返回鲁国。以后专注于教育,一直到公元前479年,死在鲁国,享年72岁。

孔子总结继承了远古以来中国文化的成果。他对古代的文献,做了很多的整理工作。他整理了记载古代历史文件的《尚书》,还对《诗》做了编订,形成了现在人们读到的《诗经》。另外,孔子还删修了当时鲁国史官记载的史书《春秋》。这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春秋》的内容是鲁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事实,孔子则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了褒贬评价。晚年孔子很重视《周易》,常把《周易》带在身边,随时阅读,以至编连竹简的皮绳竟断了三次。

在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上,孔子创立了儒学。

创立儒学,开办私学,是孔子一生完成的两件大事。一方面,总结继承古代文化成果,形成儒学思想体系;一方面又通过办学传授给学生。通过这两个方面,形成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学就已经成为显学。汉以后又逐步成为后来两千多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干部分,对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有一个故事,说一次孔子到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在城门口等候。有一个善于相面的郑国人见到他,去跟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上半身肩和脖子像圣人,下半身却太短,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子贡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相貌不重要,不过说我是丧家狗,很对很对。孔子没有因为不为人理解而烦恼,一生没有放弃过为实现自己理想而进行的努力。《论语》第一章中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正是孔子自身的写照。


■ 文章来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编辑 | 田秀丽    监制 | 隋阳    审核 | 弘文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立即 8折 购买!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